TUhjnbcbe - 2024/9/11 1:52:00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源,在哪里?采风,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寻根溯源的必行之路。那么,风从何处来?在乡间地头,村前屋后,街头巷尾……文艺工作者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倾听普通人的生活细节,获取第一手资料,在“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中,展示地域文化的光芒,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小时新闻今起推出系列采风报道——接下去的两个月里,记者将深入浙江大地,观察、寻访音乐、美术、文学、摄影、戏剧等领域创作者的采风行动。正所谓“你在桥上看云,我在桥下看你”,见微知著,一起读懂这块土地的故事。定位:诸暨包村采风人:绍兴市诗词楹联协会作品呈现:美丽乡村采风(包村行)寻访人: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一定要到包村来!”——江南金秋,绍兴市诗词楹联协会的成员来到包村采风,一同前来的还有全国各地的文史学者与包氏宗亲会的成员。相聚不易,但是几乎每个人都笃定于“到包村来”的约定。包村位于诸暨阮市镇东北角,自杭州驾车,沿时代高架南行,转入大泥线、枫店线便可以最短的路线抵达。为什么一定要到包村来?这座江南村落的秀美自然不能错过:包村三面环山,背湖面河,大量清代古建筑散点其间;村中富有烟火气,摊贩吆喝声入耳,村民奔忙于农事,连桂花都比其他地方开得迟一些。更为重要的是,到包村来可以感受到一种扑面而至的“忠义”精神。年前,包村蒙难。年4月24日,《绍兴日报》曾发布的一则题为《江山河湖阮市兴》的报道,其中提到“包村古战场”,有这样的表述:“从咸丰十一年()11月到同治元年()3月,太平军先后数次派出数万将士攻打包村,均被包立身(地方乡勇成立的‘东安义军’领袖)部下击败。包村之役直到同治元年()7月才结束。”这段往事,也可以从清明画家任伯年的一段经历得以佐证。在许路娟的《任伯年画派研究》一文中,引用了任伯年之子任堇叔在年8月发表于《美术界》的《题任伯年画任淞云像轴》中的段落,其中说到:“赭军陷浙,窜越州时,先亡母已殂。乃迫先处士使趣行,己独留守。既而赭军至,乃诡丐者,服金钏□□。先期逃免,求庇诸暨包村。……先亡父有女甥嫁村民,颇任以财,故往依之,中途遇害卒。”这段话的大意是任伯年在当年的战乱中逃亡,之后,他的父亲任鹤声扮作乞丐前往嫁到包村的外甥女家避难,不料途中遇害。其实,在这次绍兴市诗词楹联协会美丽乡村采风(包村行)的组织策划人包伟利那里,有年前这段历史的更多细节。包伟利是包村人,也是诸暨市玉盘珍珠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为了这次采风活动,他整理了厚厚的一叠材料发到每一位采风人手中,其中的多数成果出自他之手。包伟利说,包村战事之后,十里范围内留下29万人的尸骨,有无辜村民、前来避难的外乡人,自然也包括参与战斗的双方。其中,在京城为官的钱藻春一家老小多人暂避包村全部遇难。年,钱藻春联络乡绅筹款,动员嵊县的钱氏宗亲前来捡拾骨殖,因无从分辨家人尸骨,便将所有人一起安葬,建起五座大坟,并费时七年建起忠义祠,供奉位有名有姓的难民。2如果一个外地人来到包村,听闻这段往事,一定会问:小小包村在当时如何能容纳这么多人?包伟利说,这个问题也困扰了他很久。单就水源来看,包伟利说,包村的龙溪是一条小溪流,三里外的虞村有10个左右的小湖泊,连通浦阳江东江,自然也连通钱塘江,水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但年后,地理环境发了重大的变化,很多水域被改造为农田,如果没有老辈人的记忆,没有在包村的生活经历,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如今,知道包村原先地形特征的老人都已先后去世,包伟利说,到了他这一代,已经不了解村子原先的地形。“我在这里生长,如果我不去研究,以后大家就更不知道了。”包伟利说,从年开始,因为包氏后人的使命感和个人的爱好,他开始研究包村的历史。“发现家谱没有了,就想把家谱找到,使它被中断的一部分接续起来。”当时,年之前的包氏家谱,国内已经难以找到,包伟利在网上查阅到日本东洋文库藏有包氏家谱,他就请在日本的朋友将其复印出来,之后,他作为发起人,与包永年共同完成了家谱的续编。虽然编了家谱,但他对包村的了解依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这些年,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建设,有很多专家学者到村里来调研,想找人讲一讲时,村里人往往说:“包伟利懂的。”“实话实说,我当时也不懂,因为我不是搞历史研究的,只是出于责任。”但包伟利觉得,这不是办法,“很多简单的问题,大家都搞不清楚,以讹传讹。”上世纪90年代末,通讯远没有今天方便,想查阅上海、杭州等地图书馆的馆藏资料都要亲自跑一趟,包伟利在乡村和城市的多次往返中,找到了很多包村的历史,去解答这段历史中那些实际的、大家关心的问题。如今,在浙江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中,可以查阅到“诸暨阮市包氏宗谱:一卷”,其收藏单位标注为:“浙图诸暨市阮市镇包村村包伟利”。包伟利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是地理优势:“我从小生长在这里,那就脚踏实地的去做,把被历史遗忘的东西整理出来给大家看。”绍兴市诗词楹联协会这次在包村的采访活动,让包伟利觉得有些欣慰,因为除了除了协会的会员,还有一些资深的学者:“如果我的论证不准确,他们能来吗?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严谨实事求是的学者。我个人认为我的成果他们是认可的,他们提出的问题,我都能解答。”3包村的忠义祠保存完好,包伟利带着采风的队伍参观了一番,他对祠堂发生的一切如数家珍。这座忠义祠,除了是祠堂,还办过学校,办过剪刀厂,与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本来,今年10月,祠堂要拆除,但因其具有文物价值,在各方努力下,最终得以保留。这次采风,东阳、余杭等地包家人也来到包村。包伟利说,包家人的情感联系一直非常紧密,东阳的包姓与包村渊源颇近,这一点在家谱上写得清清楚楚。而余杭包姓的故事则要从年前讲起,来自余杭的企业家包天根说,他迁至余杭的先辈本是包村人,战事发生之时,他不在本村,由此得以幸存,之后在余杭落地生根,一直到今天。包村“忠义”的精神底色,对从包村出去的人来说,产生着无形的凝聚力。包宣平是杭州宋韵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她说自己已在杭州生活了22年,因为工作很忙,平时除了逢年过节回家看看父母,回到村里的机会不多。但这次采风活动,她说自己一定要参加。回到包村的包宣平时常被很多人喊“姑婆”——这么大的辈分,也是和年前的这段历史相关。她说,自己高祖是个裁缝,因为有手艺而被征用,等他回到包村,已经五十几岁,再娶妻生子,后辈的辈分自然比别人要大。包伟利和包宣平都在忠义祠读过小学,这次采风活动,让他们幼时的记忆,在脑海中得以重新呼啸而来。围绕“忠义”二字,绍兴市诗词楹联协会给包村留下了很多诗词、楹联作品,并将其写成书法。黄锡云会长带领下的绍兴市诗词楹联协会就给包村写了60篇左右的诗词,书画作品10幅;原文理学院校长许学刚,请绍兴有名书法家送来三幅书法作品。包伟利特别开心,他觉得,在“让后人知道包村历史”的进程中,这一次活动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虽然对包村的历史研究多年,但包伟利说在做活动方面自己还是个素人。这次的采风兼论坛,他是第一次组织策划、第一次当主持人,而在招待大家餐叙之时,他几乎忙到要飞起来。说起来,包伟利的珍珠生意和包村的历史挖掘,并无多少关系,但他一直觉得,自己小时候还听过很多老人讲的历史,再过几年,即使有人有钱,年轻人也无法知道这些历史的细节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抢救。”对于自己和热爱包村的人这些年做的事情,包伟利这样描述。家人对他这一“费时费力费钱”的行为也表示支持,毕竟像他说的那样:“这是做好事,不是做坏事,对包村历史的挖掘,对当下有用,也对未来有用。”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