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戈:简繁之争所不能承受之重
*秋生的微博,几乎一直在使用繁体字。2012年5月27日,他抄邵燕祥的旧体诗《从今》以抒胸臆: 从今谁复补苍天,梦里星芒坠百千。文字焚余呈妩媚,笙歌劫后变疑嫌。耻同魑魅争光焰,甘以锱铢点俸钱。天若有情天亦老,茴香豆飨李龟年。 *先生还漏了一个 魑 字。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所以欣然点开了评论,第一页便见人感慨: 你写的字简直就是天书。 这大抵可为*秋生判断 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 ,从而炮轰 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 的注脚。到底有多少国人不识繁体字呢。这需要调查,不过据我的经验,结果可能会令*秋生们愈发悲观。至于 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 ,端看你从哪个角度立论,偏激者会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还说什么华夏,说什么大陆?*秋生这两个论断,分开来看,我可能深表赞同,只是,我实在难以将二者联系起来。繁体字的没落,与中华文明的衰亡有什么关系?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由来已久,与时俱进。也许只要这两种字体存在一日,战争便延续一日。而且这场战争始终难分胜负,哪怕只有一个人坚持使用繁体字,他都可以找出一大堆正当的理由,足以支撑他像*秋生那样凛然高呼 虽千万人吾往矣 。战争永不止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在我看来,这是一场相当无谓的战争。简体字与繁体字的选择,无论在个体之间,还是在地区或国家之间,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婆之间,鸡同鸭讲,谁也无法说服谁,然而他们还要说下去,说白了,就是自说自话,并不在乎对方是否洗耳恭听。正因其无谓,好似一个空壳,于是被轻易赋予了宏大的意义:文化、*治、美学 *秋生们能将繁体字与华夏文明捆绑一处,李秋生们就能将简体字与其他鼎革捆绑一处。诚然, 親不见,愛无心 ( 親 简化为 亲 ,右边的 见 被去除; 愛 简化为 爱 , 心 丢了)的段子,充分呈现了繁体字比简体字更能形象表意,但是,这个时代亲情的疏离、爱心的沦丧,与字体的转化有何关系呢。往大了说,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适者生存,守住了繁体字,就能守住文明的根茎么?反过来讲,简体字就不能构成文明的土壤?使用繁体字的人,我见过一些,未必都与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有关。其中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简直深恶痛绝,然而他无论发微博,还是Q Q聊天,皆用繁体字,原因只有一个:规避络过滤。对于简繁之争,我以为最佳的态度,当是自由,你爱用简体,就用简体,爱用繁体,就用繁体,*府或个体,都不该横加干涉。自由之为自由,正在于它的身上,不必承担任一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