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兴云作雾说白鲎
TUhjnbcbe - 2025/1/3 20:50:00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

风摇紫竹阻光少,石叠危岩耸万寻。白雾横空枫叶落,浓霜覆地殿堂森。香烟缭绕开三界,钟鼓声回动客心。白鲎仙翁何处去?令人思念到如今。(寿威[1]《游斗岩》)

斗岩

白鲎仙翁,也称白鲎仙人、白鹤真人、白玉蟾、白吼精,是早年诸暨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相传白鲎仙翁居住在牌头斗岩,能呼风唤雨,兴云作雾。公元年爆发的新州大战在历史上颇有影响,朱元璋派大将李文忠率部以少胜多,在此击溃张士诚的主力,为扫平浙北以及三年后明朝开国奠定了基础。曾助明太祖朱元璋大败劲敌的白鲎仙翁,被册封为“金井龙王”。清《光绪诸暨县志》记载:“在县南四十里。岩下有石门,又有龙潭,潭不甚深,不涸不溢;上有龙王殿。前明知县刘光复,咸丰二年知县刘书田,光绪二年夏旱、知县刘引之皆祷于潭而获验。故俗亦称“三刘庙”。庙左有白云庵,俗传有白鲎仙人掌雾于此……”

斗岩

王昙《斗子岩暴雷澍雨纪事诗有序》:“山有石门,土人谓猿公白姓者居此。误入者见眷属往来,洞房窈窕,有女子倚绣床。亦时摄人间好女入洞云。但是山怪恶,猿猱所不能攀。其麓十里,则古木虬结。延袤皆红土青畴,设色所不能到也。余初经是山,得‘必有仙人家住处,丹砂红作地皮铺’之句。亦徐凝拙语也,改作一律,以纪游景之最奇者。处女白猿公,团圝一洞中;霓裳奔月冷,雷斧骇人红。龙影青天热,魈声夕照烘;鸺鹠伺人过,惊落满山风。”许瑶光《白鲎仙人咏》:“诸暨城南斗岩与天通,上有为云为雾之金龙;自言旧是白鲎老仙翁,前明洪武助战功。元黄血泛东海红,定金取绍遂受封……连宵宝气射斗牛,白鲎之刀应与白猿之剑同……”

斗岩风光

而《咸同将相琐闻》也有关于白鲎仙人的记载:“而立身已在家中矣。具道其事,共怪之。越日又失立身,次日而返。询之,谓翁引至诸暨南乡斗子岩,楼阁院宇,迥非人世。有数儒士读书堂上,数武士角力堂下,皆翁之徒也。翁以香与之曰:‘焚此可降上界真仙’。又曰:‘吾白鲎仙人也。明初助战有功,受封金井,上帝使我掌雾于此。’又使至岩巅望气,见诸暨一邑,四面皆黑气,惟东面稍淡,曰:‘此杀气也,淡处当小减耳。汝归,宜劝世人勉为善事也。’自是邑人皆呼为包神仙……”

“鲎”字。康熙字典是这样解释的:胡遘切下遘切,$音。鱼名。似蟹,有子可为酱。鲎鱼形如惠文冠,靑黑色,十二足,长五六尺,似蟹,雌常负雄,渔子取之,必得其双。子如麻子,南人为酱。雄小雌大,水中雄者浮雌者沉。鲎鼋鼍。又号鲎媚。蜦鲎媚。

鲎鱼

汉语文献中很早出现了“鲎”的记载,西晋左思《吴都赋》:“承鲎鼋鼉,同罛共罗。”李善引西晋刘渊林注:“鲎,形如惠文冠,青黑色,十二足,似蟹。足悉在腹下,长五六寸。雌常负雄行,渔者取之必得双,故曰乘鲎。南海、朱崖、合浦诸郡皆有之。”

《南越笔记》卷十详细的解释了这种生物:鲎,鲎大者尺余,如覆箕。其甲莹滑而青绿,眼在背,口藏在腹,其头蜣螂而足蟹。足蟹而多其四,尾三棱,长一二尺。其血碧。凡诸血皆赤,惟鲎碧色。碧生于咸,赤生于淡。海之水咸,故色碧。鲎之血与海水同,得咸之气多故也。其子如粒珠,出而为鲎者仅二,余多为蟹、为宁虾、麻虾及诸鱼族。盖淡水之鱼多生于鱼,咸水之鱼多生于鲎,鲎乃诸鱼虾之母也。鲎乃候也,善候风。诸水族亦候之而出,故曰鲎。性喜群游。雌常负雄于背。背有骨如扇,作两截,常张以为帆,乘风而行。雌雄相积虽遇惊涛不解,名曰鲎帆。渔者每望其帆取之。持其雄,则雌者不去。如持其雌,则雄去矣。然失雌亦不能独活,故曰鲎媚。取之又多以夜,凡海中夜行,举棹拨浪,则火花喷射。鲎蟹之属,缘行沙滩,亦一一有火花。水咸成火。渔者每拾一火,则得一鲎蟹之属焉。

雌雄鲎鱼

“鲎”字本来一直是鱼名,到了南宋戴侗(—)的《六书故》才跟虹联系到一起“虹、螮蝀:……越人谓虹为鲎,且言其下饮涧谷……”而《安溪县志》嘉靖版卷一则谓鲎为猴“鲎山,在来苏里,形如鲎鱼。山上多石,下有庙,又名猴山”。

戴侗之后谓虹为“鲎”的记载可谓日见其多,元娄元礼《田家五行志》:“谚云‘东鲎晴,西鲎雨’。谚云‘对日鲎,不到昼’。主雨,言西鲎也,若是鲎下便雨,还主晴。”《诗·螮蝀篇》云:“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文公传云:“今俗谓‘虹能截雨’,信然。”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必徐氏更早的《便民图纂》中都记录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谚语。清方以智《通雅》十一《释天》明确区分了谚语中的鲎和海中鲎鱼的不同,其“谚曰:‘东鲎日头西鲎雨。’指蝃蝀为鲎,又曰旱龙,非今闽中鲎帆之鲎也。”而在《辞海》等工具书,“鲎”字条目下,特别注明:“方言,虹。”

在文献中,鲎还存在着如下多种不同写法。

“犛”。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二十回:“有一等思量要人这一件物事,到把那一件说将来,团团圈圈,做了一个大局面,等那个人不知不觉堕入他的圈套中间,把这件物事送与他,就如同天上起的犛一般,暗地里摄了人的物事,这便叫做犛鬼……”

“牔”。清钱泳《履园丛话》十四祥异“白牔”条:“余自幼居乡,乡间有白牔之患。每当白露、秋分节间,稻禾初熟,于四更时,忽起大雾,漫空遍野。舞中有白气一条或两三条,隐隐如白龙而无头尾。其行甚疾,人呼之曰白牔。次物一过,秋收顿减,转熟为灾。农民苦之,告荒不准,而州县官亦不能据实俱祥,最为民害。此物种在苏、常、嘉、湖之间,别处无有也。按字书无牔字,犹言白虹也。然次究竟何物,殊不可解。大约明季始有之。”

白牔(网络图片)

“吼”。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豐部第一“蝀”字条:“暮则见东,朝则见西。雨气与日想照而成光。东者长在雨前,西者常在雨后。故吾苏俗谚云‘东吼日头西吼雨’。”

“鄬”。清范寅《越谚》卷上“语言·占验之谚第六”、卷中“名物·天部”:“鄬高日头低,晒杀老雄鸡;鄬低日头高,落雨要讨饶。鄬:吼去声,即虹。”

“”。章太炎《新方言》释天第七:“今自江南运河而东至浙江,皆呼虹如者……”

关于“鲎”字的读音,音hou,入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介部“鲎鱼”条:“鲎者,候也。鲎善候风,故谓之鲎。”意思是有一种鱼,善于候风,故以“候”的谐音取名为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今鲎壳上有一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为鲎帆。”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鲎背上有骨如扇,乘风而行,俗呼为鲎帆。”大意就是鲎背部有一块半园形的甲壳可以上下翻动。当它顺风游动时,可以翘起背甲像帆一样借助风力加快速度。古人航海初使帆篷时,很可能是受到了“鲎帆”的启发。

因何称“虹”为“鲎”呢?主要是形状相似吧,鲎有拱形的脊梁,虹有弧形的桥梁。看见某人驼背,不说驼背,说鲎背。对“鲎背”的熟悉程度,远胜于对“驼背”的了解。鲎背,也不特指真正驼背的人。身体没有残疾,整天缩着脖子,佝着腰身的,也说是“鲎背”。古时,鲎鱼是很常见的,人们拿圆弧形的鲎壳当饭瓢,当水勺,当酒樽,称鲎箕,亦称鲎瓢、鲎勺、鲎樽。

鲎勺(网络图片)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以鲎壳为樽,以龟壳为冠,称之鲎樽、龟屋。还自得其乐地写了一首诗——《近村暮归》“莫笑山翁雪鬓繁,归休幸出上恩宽。恰受三升酝,龟屋新裁二寸冠。僧阁鬻茶同谈话,渔舟投钓卜清欢。还家欲作诸孙赠,村路累累柿未丹。”把“虹”称作“鲎”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读音相近的缘故。鲎,音hou,虹,音hong,声母都是h,又都是复韵母,读音很接近。另一个“虹”称作“鲎”的原因是来自古代的风侯学,《台湾府志》卷七:“天边有断虹,亦台将至。止现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出于北方,又甚于他方也。海水骤变,水面多秽如米糠及有海蛇浮游于水面,亦台将至。”意思就是当天边出现如同鲎尾一般的彩虹之时,即意味着台风马上到达,需要立即返航避险。

虹,现代科学解释,不过是一种光学现象。但在远古先民看来,那是阴阳不调的结果,是即将变天的先兆。《说文解字》云:“虹,蝃蝀(音帝栋,古汉语中也写作‘螮蝀’,意为像彩带似的龙形虫)也,状似虫。”虹,字从虫,状似虫。古人以为,天边多彩虹,是邪气太盛所致。因此,常用彩虹来象征朝政混乱、家庭不睦和男女私奔。

彩虹

《诗经·鄘风·蝃蝀》就以此说事“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在相关《诗经》的各种注疏本中,单单关于这首诗的解释和议论可以编一本书,引用其中的三段话:“蝃蝀,虹也。日与雨交,倏然成质,似有血气之类,乃阴阳之气。不当交而交者,盖天地之淫气也。”“此刺淫奔之诗。言蝃蝀在东而人不敢指,以比淫奔之恶,人不可道也。”“淫奔之女,大无贞洁之信。”虽然说得云遮雾罩,扑朔迷离,但是一点是明白的,把彩虹视作淫邪的象征。《幼学琼林》也跟着说:“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诗经》是儒家经典,《幼学琼林》是明清二代童蒙必读之书。年深日久,《诗经·鄘风·蝃蝀》发展成为一种民俗忌讳。在许多地方,包括我的老家,小孩子,特别是女孩,时常会被父老乡亲告诫是不可以用手指着彩虹大呼小叫的。“快别指了,那会烂手指的!”“快别叫了,会头痛脑热肚子疼的!”他们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此美丽的天象,古人何以偏偏要去和“淫奔”产生联想?也许对于彩虹的双双出现,一起消散,古人是不理解的。科学解释,那是阳光照射雨滴经过两次反射而成。色彩艳丽的为主虹,略称“虹”;色彩暗淡的为副虹,略称“霓”——现代汉语中有“霓虹”一词,在古代是两个独立的词汇。色彩排列次序是:主虹,外红内紫;副虹,外紫内红,正好相反。这一点,善观气象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尔雅·释天》称:“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把天上的彩虹,分为雄虹、雌霓,用拟人化手法描述。古人还由彼此相拥的鲎鱼,想到了上下叠加的彩虹。而鲎独特的生活习性“持其雄,则雌者不去。如持其雌,则雄去矣。然失雌亦不能独活,故曰鲎媚”。使得古人认为是雌鲎媚惑于雄鲎,于是联想到了霓亦能媚惑于虹。有人讥讽公鲎死守母鲎,没出息;有人讥讽母鲎迷惑公鲎,太妖媚。后来的解释者,特别是那些诠注、阐释古诗文的理学家,则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糊涂,竟然牵强附会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忌讳。

日晕

还有另一种虹,却是令人讨厌的。那是在雾气弥漫时出现的特殊光学现象,像彩虹一样弯曲,却没有彩虹的绚丽,多呈淡白色。科学家解释说,那是日晕。我们的祖先称它为白虹。老家人称它为白鲎。听老辈人说,白鲎主灾。稻秀时节,当白鲎竖起时,多半伴有大旱大涝的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稻谷的生长,秕谷多,产量低,甚至颗粒无收,俗呼为“天收”。《御定月令辑要》载:“廿一日占,二十分龙,廿一雨,破车阁在衖堂里;二十分龙,廿一鲎拔起黄秧便种豆。”《嘉善县志》载“五月二十一日虹见则旱,雨则水调。”白鲎天气关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农事与蚕桑,因此江南地区历来有祭祀白鲎仙翁的习俗,有大量的白鲎(白鹤)庙、白鲎洞以及相关的记载在文献中。清吴骞《蠡塘渔乃》诗曰:“亩条桑替几朝,三旬闲忌怅无聊。东家献茧西家哭,只隔溪边鲎一条。”其下有注释:黄省曾《蚕书》:“地桑者出于南浔,条桑者出于临平。”宁俗栽桑,皆临平产也。俗以三眠后布网举蚕,而饲以新叶,谓之三期开替。当是时,尤谨房室,而忌见螮蝀,谓螮蝀能摄蚕也。相传有白氏居皋亭山中,能化为长虹,以摄人物,渴则下饮于溪。尝有人入山中,见其室庐器用与人间无异。虹俗呼曰鲎,盖犹沿吴郡土音也。吴人呼虹曰鲎见《姑苏志》。《子不语》卷十六“驱鲎”条:“吴兴卞山有白鲎洞,每春夏间即见,状如匹练,起空中游漾无定。所过之下,蚕茧一空,故养蚕时尤忌之。性独畏锣鼓声。明太常卿韩绍曾命有司挟毒矢逐之,有《驱鲎文》载郡志,近年来作患尤甚。乾隆癸卯四月,有范姓者具控于城隍。是夜,梦有老人来曰:‘汝所控已准,某夜当命玄衣真人逐鲎。但鲎鱼司露有功,被害者亦有数,彼以贫故,当示之罚。尔等备硫磺烟草在某山洞口相候可也。’”

被称为雾弓的白虹(网络图片)

史书上关于白虹的记载,也多是凶象。《晋书·卷十二·志第二》有这样的记载:“凡白虹者,百殃之本,众乱所基。”“凡白虹雾,奸臣谋君,擅权立威。”“凡夜雾白虹见,臣有忧;昼雾白虹见,君有忧。”成语有“白虹贯日”。一说指白虹穿日而过;另一说是白虹遮住了太阳,总之,都被视为不吉利的天象。《战国策·魏策四》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被称为雾弓的白虹(网络图片)

明初助战有功的白鲎仙人就是这样一种天文现象,《义乌兵事纪略》载:二月丙子,张士诚愤诸暨之败,集兵二十万,遣其将李伯升挟明叛将谢再兴攻诸暨之新城,置阵延亘数十里,造庐舍,建仓库,预为必拔之计。……甲寅,至浦江。丁巳,抵义乌之龙潭,去敌营不二十里,因据其险。忽有白气自东北经天,三军见之,勇气百倍。日且哺,军中惊言宼将至,文忠不为动。夜四鼓,城中知有援至,潜缒,士卒约明旦空壁逆战。戊午,蓐食已,文忠分诸将为左右翼,自将中军。既成列,会胡深复率兵自处州至,军气益振。文忠乃令曰:“师之胜负在曲直,不在多寡,我国何负于叛人,而挟之日夜以生变……占书云‘军中见白气者,克敌之象’,此殆天欲灭此宼也,尔等尚効死斩刺,以报国家!”……三月己未,凯旋……。

被称为雾弓的白虹(网络图片)

在新州之战中,正是伴随着白虹出现的大雾天,朱元璋的军队才能以少胜多,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为平定天下奠定了基础,为了纪念这次有如神助的战役,朝廷册封了当地传说中的白鲎仙人为金井龙王,并立庙予以祭祀。而关于白鲎的传说则不断的演变传播直到现在。

[1]寿威(-),同山人。曾任诸暨政协主席、诸暨诗社社长,诸暨诗词学会主席、名誉主席。

1
查看完整版本: 兴云作雾说白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