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基本形成大质量大标准体系
昨天下午,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南山代表团审议*府工作报告。 深圳特区报 丁庆林 摄
深圳特区报讯(甘霖)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昨天上午,*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工作时首先提到了发展理念的创新。与此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未来5年*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构建新常态下质量型发展新优势,到2020年,大质量大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面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新出炉的“成绩单”,多位专家都谈到,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有理念、有机制、有举措,走出了一条对全国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质量发展之路。
把质量作为第一追求三个“含量”显著提升
和“速度”的增长相比较,“质量”的提升较难量化。值得关注的是,*府工作报告用了发展的“价值含量”、“技术含量”、“绿色含量”这3个含量,来描述过去5年深圳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所取得的成绩。
其中在“价值含量”方面,5年来,深圳人均GDP增加了1万美元,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收入分别达8亿元和2.8亿元,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对于“技术含量”的提升,报告提到了全社会研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以及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指标。统计数据显示,5年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
报告把发展的“绿色含量”摆在了和“价值含量”、“技术含量”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报告,5年来,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等多项能耗、排放指标下降,以更少的资源能耗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支撑了更高质量。
始终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不动摇
2011年的深圳市《*府工作报告》,连续用了20多个“更”,首次对“深圳质量”作出详实描述。
此后,“深圳质量”一直就是深圳市《*府工作报告》的核心关键词。2014年的《*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打造深圳标准,铸就深圳品牌。
在今年的报告中,“质量”一词依然频频出现,尤其是在提出未来5年*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
“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报告提出,要深入践行“三个转变”,把质量作为新常态下发展的第一追求,把标准作为提升质量的基础支撑。
报告提出,要瞄准国际一流,构建全面覆盖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生态等各领域的大质量大标准体系,以更高的标准提质量、创品牌、树信誉、拓市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展迈向高端水平。
市人大代表张丽杰认为,大质量、大标准,即广义质量、广义标准,报告中有关质量和标准的这一系列表述,充分说明,经过多年的实践,深圳对于提升质量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已经上升到了新的层次。
率先在涉及健康等领域制定实施更严格标准
目前,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已经出台关于加强标准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市*府也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
深圳从立法保障、纲领指导、行动方案全链条,构筑起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大质量大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创新。
报告提出,未来5年,我市要率先在涉及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制定实施更严格的标准,前瞻制定一批引领性、创新性标准,探索建立标准试验区,着力打造标准高地,加快从标准的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让质量标准成为硬约束。”事实上,深圳已经行动起来,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受到广泛关注的是,深圳目前已经明确提出,要按照“国家标准”+“香港标准”的要求,结合深圳实际,全面打造食用农产品领域的“深圳标准”,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深圳的食用农产品检测和安全标准达到或超过供港食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