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专家回应“吃药反腐”:系误读,热点资讯,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决策研究组发现,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的刺激就越大。这一说法促使外界讨论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吃药反腐”说随之引发公众关注。
真的存在“吃药反腐”的可能性吗?昨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纾否认课题与腐败、贿赂行为有任何关联,主要是为了研究什么样的脑神经机制会导致“金钱会使人们违反公平原则”这一社会现象。
多名相关领域专家分析认为,这一研究意在探索大脑功能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不能直接用在解释腐败行为上。而且“吃药反腐”本身并不可靠,反腐关键还是靠制度。新京报金煜
“有钱能使*推磨”不针对贪官
引发争议的研究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团队所做,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行为神经科学前沿》上,名为《有钱能使*推磨:公平准则受金钱调节的神经基础》。
这份研究采用了名为“最后通牒博弈”的类似游戏的实验方法,它是研究公平行为的经典方法。
实验中,通常由两个人分别扮演提议者和回应者进行分配固定金额的实验,由提议者提出自己的分配方案。如果回应者接受,那么两个人就会得到分配方案中各自的份额;如果回应者拒绝,那么两个人将什么也得不到,实验也就此结束。李纾介绍,通常五五分是公平的分配,三七分是不公平的分配,回应者或者接受这个分配提议,或者宁愿牺牲自身的利益而不接受不公平的分配。
除了让28名健康志愿者参与到“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之外,还令其在做决策时接受核磁共振成像对其大脑的扫描,结果发现,大脑一个名为前额叶皮层的部位对人们在“公平”与“金钱”间作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当个体越倾向于违背公平、选择金钱,即做出“自私”选择时,这个部位的活跃程度就越高。
有媒体在报道这一研究时称,这种情况与收受贿款相似,大脑这个部位活动程度越强的人士,就越倾向于牺牲公平原则追求金钱。换言之,他们更容易被收买。“这一说法促使外界讨论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