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诸暨南门菜场早市的尴尬
TUhjnbcbe - 2021/1/27 19:30:00

照片摄于南门菜场早市

暑假期间,天天窝在老家诸暨的城关,除了看书画画写字之外,还有朋友来往,便一起喝茶,聊天,发呆。

有时候还冒着酷暑出去吃饭,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做饭烧菜,也还约三五好友一起来家中小酌。

家住城西叫一个新泽苑的小区,医院近,离高速公路出口近,从杭州过来比较方便。我住的地方这边周围一大片房子都是新开发出来的,只是少大型的商场,少中小学校,还少天天都要打交道的蔬菜市场。

新泽苑南门口的宝兴路边上,有几家蔬菜商店,也是什么都有,但是总是觉得缺少一种味道,一种讨价还价的感觉。

便喜欢起早五更到暨阳中学对面的农贸市场去买菜,也是一种身体煅炼。这里的蔬菜品种出奇的丰富,价格还意想不到的实惠,便也跟着一批大伯大妈们天天一起挤公交车赶过去。

照片摄于南门菜场早市

现在乘公交车比原来复杂多了,口罩,健康码,公交卡,有时口罩戴得不规范还得受司机师傅喝声雷雷,什么时候乘公交车还能像以前一样的便捷呢?老百姓们都在互相说,口罩是暂时拿不掉了。

不想到八月二十一号,这里的农贸市场被搬到一个叫新农都的地方去了,新农都比这里更遥远,唉!奈何?

据说诸暨南门市场的蔬菜早市也非常热闹,我的连襟赵立江家住在浣沙横路,离南门市场很近,怪不得每次去他家里吃饭,总是有好菜。

联襟这个称呼现在的小年青可能不懂,襟,是衣襟,老早辰光人们都穿长衫,便有大襟联在一起,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起去挡风御寒,共同保暖。这连襟的出点仿若兄弟,便格外珍惜起来。

这一带的山下杨地方还住着不少文人墨客,记得好像原来诸暨文化部门干部的宿舍都在这一带。老局长杨仲坚,李战,周保定,还有张国海,方志良,方则良等等吧。

照片摄于南门菜场早市

林语堂说过:“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着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付不起房租,富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很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是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理想生活。”我在想,毛仕龙老师肯定看到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段经典,因为上述语言便是他日常生活之写照。当然还有一些文人老师也是如此。

网上一位朋友说:我是喜欢这种生活,过于圆满的事物总让人担心它会破灭。我也是喜欢这种最接地气的日月,融入在最市井的生活中,看人间真味,听万物的声音。生活日日都有缺憾,人们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情,活在人世间,而能让我们动容的,动心的,大多是些最通常的人和事物。

我也认为人不做圣人便好,做了圣人反而觉得无趣,天天苦思冥想的琢磨真理,苦旅人生,接近天庭,酒不能多喝,话不好多说,这生活过得太乏味了。

便一早起来去体会了南门市场的早市,感觉上还真有三街六市般的喧嚣和浮躁。吴承恩笔下《西游记》中,老是看到师徒四人西行途中遇到的市井生活,很有情调,仿佛《淸明上河图》中的场景一样:

照片摄于南门菜场早市

"话说三藏师徒别了村舍人家,依路西进,不上三四十里,早到西梁国界。唐僧在马上指道:“悟空,前面城池相近,市井上人语喧哗,想是西梁女国。汝等须要仔细,谨慎规矩,切休放荡情怀,紊乱法门教旨。”三人闻言,谨遵严命"。这是《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开篇之描写。

现在网络社会,即使是杭州和苏州,这种原始生态的市井生活感觉是越来越少了,快递业的发展把原来*金地段的店铺都打得趴下了,上街购物,人山人海闹盈盈的日子已经少得可怜了。

现在老百姓一早起来上街销售一点自己田地里生产的蔬菜水果,总是有准入门槛,不然,城管部门就会上前干涉。

我喜欢赶早市,哪怕不买什么东西。觉得听一听这些讨价还价,喝产品之类的市井声音,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总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照片摄于南门菜场早市

这里有一家斯宅人开的早餐店,豆浆和包子对我印象最深,豆浆那种厚厚的像水蒸鸡蛋一样光滑细嫩,肉包子,肉是刚刚从市场里割来的,相当新鲜,香!

市井小民的生活总是充满着甜酸苦辣的味道,偶尔也会有趣一下:记得小学读书的时候在陈蔡老街上,一个帅哥同学看到日本佬店的那个曼妙漂亮的女儿正在店中营业,便想过去恶作剧一下,一分钱让她卖两颗纸包糖,当时的价格是一分钱一颗纸包糖,且人人皆知,我们便围在一起看好戏,不意日本佬店的女儿出口一闷棍把我们的同学闷倒:"一分钱两颗纸包糖?你的相貌还欠漂亮"!引得我们哄堂大笑。

到南门菜巿场最早的一趟公交车,总是有乡下的大妈挑着自己的蔬菜和杀凈的鸡鸭去赶早市,有一次,一位大妈我看她实在是年纪大了,便下车后打算帮她挑个几步,她执意不让,还说到时候去她的摊点买菜,给我便宜一点。

对于买菜,家中夫人再三交代,千万不要去斤斤计较的做价钱,老百姓,不容易。

照片摄于南门菜场早市

这里的蔬菜还滴着露水,剥出的毛豆带着薄衣,闻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嫩花生,洗得干干净净,芋艿在竹篮中静候买主,葡萄一层薄薄的白霜一样相当新鲜。田野里刚刚捉来的泥鳅*鳝一眼就能认出来是野生的东西。还有,我发觉乡下来的赶市的大伯大妈们真是实在,你秤几斤毛豆,秤完之后她还抓一把往你的塑料袋里塞。多次想买几斤生的罗汉豆,自己用来炒着吃,就是买不到,南门菜场的早市就有,便一下买了好几斤。

记得一次去买几斤煮熟了的老菱,一个大妈看我走过去便高声喊,自己的,免费尝,免费尝。完了之后觉得老菱的刺要刺破塑料袋,便给我再套一个。

农历七月份,老家有蒸头粳的习俗,"七月半,糖洋头粳蒸一火,八月半,芝麻垒金团",这都是风俗习惯,大概是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之表现,一个老哥在卖糖洋头粳,我便拍照留念,他说"你佗(拿)块吃吃,尝尝咪(味)道",尽管不买,也忒感动。前几天去的时候还意外的碰到了几十年不见的原从县里下派到璜山区挂职锻炼的副区长*德兴,便一起兴奋的回忆旧事。

今天一早又去南门市场,似乎情况不妙,摊头全没了,城管部门的执法人员也一早就在马路上闲庭漫步,此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场景曾经数次在这里出现过。管理管理,除了管,还要梳理,老是"猫捉老鼠"的游戏,是不是要变換一种手法,大禹治水吸取了前人堵的教训而改为疏导取得成功,后来的*治家常常把这种"堵"和"导"的手段引入思想工作的范畴,很值得管理部门借鉴。

照片摄于南门菜场早市

按理说上面已经允许马路市场可以营业了,但是,早先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时候初级阶段的谢高华之类的高人,毕竟是少数,怎么样在官民之间寻找平衡点,是要动脑筋的思考,既要听上面的又要听下面的,怎么样找到两种声音的结合点,才是民本意识的最好体现。

我看诸暨南门市场的早市应该有保留的必要,这里有纵横交错几条马路的硬件设施,这里又有一直以来传统的早市习惯。民生问题可能帽子太大,但是,在规定的时间段以内,让基层百姓增加收入和小市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这不会错。另外,市井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同样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精神生活的需求方式,是不是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方法让诸暨南门市场的早市不再尴尬呢?

老夫拭目以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暨南门菜场早市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