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人杰地灵,自古皆然
西施出生在诸暨
因而,与西施有关的遗迹和景观
在诸暨数量众多
名人故去,精神犹在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西施的足迹
探访这些珍贵的历史古迹吧
西施故里古迹群位于诸暨市西施故里风景区,由西施殿、浣纱石、四眼井、郑氏宗祠、范蠡祠、松源堂、长寿堂、鸬鹚湾5号民居、鸬鹚湾9号民居等9处不可移动文物组成。
年7月28日,绍兴市人民*府发文同意西施故里古迹群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建筑保存完好,集诸暨民间建筑工艺之大成,对研究诸暨地方传统建筑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施殿苎萝山北麓旧有西子祠,古称浣纱庙,俗称西施殿,祀西施。唐时已具规模,后毁。明崇祯五年(),知县张夬重修,改名西子祠。其后,几经毁废。民国18年()集资再修,成正厅3间。23年,修复殿堂左右两配庑,曰“南厅”、“北阁”。抗战初期为日机炸毁。
年9月,诸暨县人民*府开始重建西施殿景区。殿区建有门楼、西施殿、红粉池、古越台、苎萝亭、西施行廊、夷光阁、荷花池等。
西施殿依山而建,是一重檐歇山型古建筑。正殿三间两弄,坐北朝南,“西施殿”匾额题字,由著名书画家刘海粟手书。殿区所用余件建筑构件,均征集于民间明、清时期的木雕、石雕原件,基调典雅古朴。殿中西施塑像,高2.8米,风姿绰约,后妃装束,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诸暨籍教授傅维安创作。
浣纱石浣纱石在苎萝山下,为西施浣纱处。石临浣江,古朴硕大,上镌“浣纱”二字,传为东晋书圣王羲之书。南北朝《会稽记》云:“诸暨苎萝山,有西施浣纱石。”今旁镌书法家沙孟海所书“西施浣纱处”。
四眼井原位于暨阳街道光明路南端。上置相对井栏4眼,俗称“四眼井头”。相传西施、郑旦常以此井为镜,暗自媲美,四眼凝视,双媛现影,故名“四眼井”。因城市改造,迁移至浣江东边的西施故里景区。
松源堂清代建筑。面阔12.97米,进深26.7米,占地面积.30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前后三进,由门厅、中厅、后厅及天井组成。门厅三间一弄,进深三柱。明间前金柱间置板门。中厅开间同门厅,明间五架抬梁,梁架为穿斗式,后金柱间置板屏。
长寿堂清代建筑。面阔24.3米,进深24.22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四合院建筑,由门厅、座楼及左右侧厢组成。门厅五间二弄,进深二间,座楼结构与门厅同,进深五柱,前檐作廊,上下两层,侧厢二开间,进深三柱。
鸬鹚湾9号民居清代建筑。面阔24.40米,进深21.1米,占地平方米,四合院建筑,共二进,由门厅、座楼及两侧厢组成,上下二层。现作为裕昌号民间艺术馆景点开放,内部展出竹艺、锡器、造像、越绣、椅子、床、扇、等民间艺术品系列。
鸬鹚湾5号民居清代建筑。面阔10.60米,进深13.61米,占地面积.21平方米,建筑面积.2米,四合院建筑,由门厅、座楼及左右侧厢组成。门厅三间二弄,进深二柱,廊式结构,上下两层。进门厅为天井,两侧设厢房各一间。座楼三开间,上下两层,穿斗式结构。
郑氏宗祠清代建筑。位于西施故里风景区乡村道地北侧。坐西北朝东南,面阔19.49米,进深48.64米,占地面积.87平方米,建筑面积.08平方米。前后三进,由门厅、中厅、过厅、后厅及左右厢房组成。
范蠡祠清代建筑。由正厅、财神庙、三星庙、门台等组成,建筑面积平方米。正厅共一进,三间两弄,前檐作廊,卷棚顶,梁架穿斗式结构,屋顶歇山顶,阴阳合瓦。
苎萝山又名罗山,位于城南浣沙溪西侧。山高22.78米,周近1.5公里,翠峦玲珑,端秀玉立。岩石呈赭红色,俗称红粉石。《舆地志》云:“诸暨县苎萝山,西施、郑旦所居。”
苎萝村位于苎萝山西侧,村以山名,为西施出生地。旧志载:“苎萝村,在苎萝山下,西施故里。”民国初,村口立有木牌坊1座,上书“古苎萝村”字样。今名浣纱村,属暨阳街道。
古越台位于西施殿右侧,依山而筑,正对门楼,“古越台”三字为上海书法家韩天衡所书。台中奉有越王勾践像,谋臣文种、范蠡分立两侧,上悬“卧薪尝胆”匾额。
红粉池位于古越台前。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云:“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红粉池像一面镜子,正对古越台,有让勾践照一照“堪羞处”之意。
碑廊古越台右侧有碑廊,陈列历代诗人、画家咏西施的诗、画。廊下有苎萝亭,为八角三重檐造型,内置三层,逐级登高,可浏览故里概貌及远眺诸暨市区,向南则可极目勾乘山。
亭旁有西施长廊,长廊门楼上“天下第一美人”长匾,辑于毛泽东手迹。长廊内陈列《西施》连环画。
夷光阁位于西施长廊之东,是一座糅以牌坊和楼阁造型的建筑。基部设正方形须弥座基,周围石栏,台座正中立有16根石柱,承托整座阁楼。阁顶为传统重檐造型,中置牌坊连接,整座楼阁气势宏伟。因西施名夷光,故称“夷光阁”。牌坊正中“夷光阁”三字,系辑书圣王羲之书法而成。
浣纱溪浣纱溪以西施浣纱得名,为浦阳江丫江杨至茅渚埠河段专称。宋嘉泰《会稽志》称“浣渚”;明万历《绍兴府志》谓:“亦名浣浦,又曰浣溪”;清光绪《诸暨县志》曰:“浣江,亦名浣渚,又名浣浦,又名浣溪,亦称浣沙溪,实为一水而异名也。”唐李白诗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西施亭位于苎萝山南麓东侧,浣纱溪畔。旧称浣溪亭,亦名浣纱亭。旧志载:“浣溪亭,在苎萝山麓”,“咸丰辛酉毁于兵”。民国间,里人捐资复建,易名浣纱亭。亭后营屋3间,悬“浣纱亭”匾额,据传为王羲之所书“浣纱”拓刻石碑,并挂“浣纱成古迹,救国出真人”楹联。年,亭毁。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于浣纱石上方重建,名西施亭。
西施滩位于浣江东岸。传为西施与浣纱女游憩之地。唐崔道融有《西施滩》诗:“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旧时,邻近有西施门、西施坊、西施里等,今不存。现为湿地公园,公园门口立有石刻的崔道融诗。
时光流逝
这些文化遗产
不仅见证了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
经历过风雨洗礼
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妨来西施故里看看吧!
来源:诸暨市文旅集团
编辑:陈少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