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聚焦杭州老漂族那些为照顾孩子背井离乡
TUhjnbcbe - 2023/7/3 21:45: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阳台上泡沫箱里的那些小菜,是在杭州住着排屋的老郑的宝贝。

来杭州帮儿子带娃16年,马上要过80岁生日的老郑心里有个念头越发强烈。

回老家去。

在杭州当老漂这么多年,是老郑既心甘情愿又纠结的选择。当年来杭州帮这个宝贝的小儿子,是老郑自己要来的。

小儿子很优秀。

从农村走出来,在杭州打拼,凭自己的本事娶妻生子,买房子换排屋,“我除了供他读大学,其他啥忙都没帮上”。

帮忙带娃,老郑觉得义不容辞。

只是他没想到,这一帮就已16年。

老家的邻居都羡慕他:杭州那么好的房子住着,出去就是钱塘江边,儿子孙辈就在身边,多好。

每每听到这里,老郑总会笑:杭州是真好。

可后面的半句话他藏在心里:杭州再好,还是想回老家。

杭州为什么没有老家好?

老郑细细想了很久,有答案又似乎没有很明确。

他最后给出了两个字:自在。

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是一群连根都没有的人。”从金华来杭州14年的吴阿姨觉得自己的生活似乎一眼都看得到头。

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各生了一个孙子,女儿也生了。“我带大这个,再带大那个,女儿家的大外孙已经上初三了,我觉得我总要解放了吧,可她前几年又生了个二胎,现在小外孙刚上幼儿园。”

吴阿姨的杭漂生活因此又被拉长。

而她心里更加清楚的是,那个她想了千万次要回去的老家,已经不是原来那个老家。

对于她来说,未来比起在老家养老,留在杭州似乎更加符合实际。尽管她到现在,依然对老家念念不忘。

45%。这是杭州拱墅区东新街道万家星城社区对小区老年人的最新统计数字。

这个均价5万多一平方米的小区里常住的老人中,45%以上是和老郑一样的老漂族。

他们接送孙辈们上下学,准备家里的一日三餐,似乎总在忙。

他们渴望什么,担心什么?害怕什么?他们和子女孙辈之间、和新邻居之间,和杭州这座城市之间,又在发生着什么?

老郑,80岁,杭漂16年

住着钱塘江边豪宅,可他越来越想回老家

除了找到圈子,还有一个问题是怎么和儿子朝夕相处

孤独感在找到圈子之后会慢慢消失,但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怎么和孩子朝夕相处。

老去的老漂在老家时曾是一家之主,到了儿子家,一切都变了。他曾经的那些价值观、处事办法、生活习惯、育儿观念等都在一天天的日常中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近80岁的老郑住在儿子钱塘江边的豪宅,可他越来越想回老家去。

儿子郑先生在看到小时新闻的报道后,给小时新闻打来了电话。

“回老家其实只是他自认为的自在,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人的心态也改变了。”郑先生说,原本让父亲来杭州,是真的想让他们来享享福的:“父母都是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人,家里搞卫生我们也请了阿姨,当初让他们来,是真的想让他们歇一歇的。”

初衷是好的,可现实却是各种细碎的摩擦。

暂不提教育观念方面的大相径庭,仅仅是生活上的观点不一致,就已经让父子双方疲惫。

比如电视机遥控器的使用,除了开关、调频键,老人一窍不通,无意间碰到一个按钮,电视上就出现了雪花。教了很多次,还是学不会。

再比如这两年家里吃饭用公筷,老人还是喜欢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在菜碗里挑挑拣拣。

这些都不是大事,让郑先生懊恼的是老郑的态度。

每逢这样的小摩擦出现,郑先生一开口,老郑都会气呼呼地说一句:“我要回去了。”

对于父母亲背井离乡的付出,郑先生内心充满了感激,可是老父亲三番四次这样,郑先生也感到疲倦。

他把父亲的行为解读为“任性”。“随着年纪的增大,人的各种能力都在下降,不能像以前那么什么都能搞定。渐渐的,身边出现了很多约束,但是所有人又都向往自由,所以矛盾出现了。”

当老郑将“回老家”变成口头禅的时候,郑先生心里也在思考:真的回得去吗?回去了就能有他要的“自在”吗?

16年了,农村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父亲儿时的伙伴,不少已经离世,和同村的人已经聊不到一起去了。“其实他已经习惯了杭州的生活。”郑先生说,父亲每天饭后绕小区走一圈,和邻居老头聊聊国家大事,常常尽兴而归。

父亲真要回到老家,面临的是一种新的融入,还有老年人一旦独居,生活质量会急剧下降,“三餐凑合,卫生不讲究。”

郑先生自己也快50岁了。

眼睛开始老花,看东西不那么清晰。

他也真正理解了父亲经常的丢三落四,不那么讲卫生,都是因为力不从心。

不服老,自然会和生活产生对抗。

郑先生觉得,这并不是父亲和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如何让老人优雅地老去,我认为老人应该正确认识衰老,顺应这个规律,并放下自己,不要和自己较劲,服老很重要。”

老查,66岁,杭漂11年

坐公交这样的小事,就足以击退在老家的自信

从安徽来到杭州: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跟着子女跑的

和住排屋的老郑相比,66岁的查庆云在杭州的老漂生涯要短一些。

今年是他在从安徽来杭州的第十一年。

年,55岁的查庆云从中石化安徽安庆石油公司怀宁分公司内退后,和老伴一起来到独生子和儿媳所在的杭州,为即将迎来的新生命做准备。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跟着子女跑的。”

儿子和媳妇是双职工家庭,平时工作比较忙,想让他们提前来杭州帮衬帮衬。

从安徽安庆的小县城来到高速发展的杭州,查庆云很不适应。“在安徽老家很清闲的,来到杭州都是新的环境新的事情”。

小到坐公交车这种事,就足以击退查庆云在老家的自信。

“有一次坐公交车去三塘,其实只有九公里的路程,但坐了整整两个小时,刚来的时候不熟悉,觉得公交坐起来很复杂,不像我们小地方。”

在安徽老家待了几十年,突然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杭州,查庆云一开始都不敢在小区和别人聊天,“我自己普通话讲得不好,交流不太方便,也不敢随意搭话。”

寻找新生活的支点:

找到一个圈子,让自己充实起来

大孙女年出生,现在已经读小学四年级了;年出生的小孙女也上了幼儿园。

查庆云和老伴两口子住在万家星城。亲家、亲家母也都住在杭州。前几年,儿子儿媳带着孙女两头转,一周去爷爷奶奶家住,一周去外公外婆家住:“现在孙女们都读书了,就变成了我们四个老人轮流去儿子家里带孙辈。”

在查庆云看来,自己在老杭漂里,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查庆云喜欢打太极,刚来杭州住在体育公园附近,他就默默跟在人群后面打。

年搬进万家星城后,查庆云也坚持着每天晨练打太极的习惯,渐渐地,有第二个第三个人加入进来,如今,社区太极团队已经有了十几个成员:“我后来主动和他们聊天,也有让我教教太极拳的,大家就一起锻炼嘛。”

在杭州有了圈子后的查庆云,渐渐恢复了活力。

他手机里现在还存着去年带领社区太极团队参加比赛的视频,“拿了一等奖,大家都很开心。”

打太极是第一步,闲不下来的查庆云还逼着自己学新东西,“要让自己充实起来”。

查庆云刚来杭州,就找了份档案管理的工作。工作内容都是从头学起,但他学得很开心,“能接触到新的知识和年轻同事,下班的时候去接下孙女,蛮好的”。

儿子和儿媳常常劝查庆云让他在家休息,但查庆云觉得,这些交流是他生活在杭州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小孙女白天也不用带了,晚上我老伴接送,我是个闲不下来的性格,听到别人叫我‘查老师’,还是很开心、很有价值感的。”

现在66岁的查庆云已经把户口迁到拱墅区,“也算是半个老杭州了”。

查庆云和老伴都很喜欢杭州,喜欢这里的环境和人事。“每次回家,乡亲们都挺羡慕我们能跟着孩子去杭州,因为这个城市文明程度高、发展得也好”。

乡愁仍常常徘徊在查庆云心头。

他放不下家乡的老母亲。“每年都回安徽三四次,起码清明一次,年前年后一次,国庆一次。”

周丽英,69岁,杭漂5年

老家办厂的“女强人”来杭带娃

“就是觉得累,那种被困住的累”

融入,是“女强人”碰到的第一道难题

穿着一身红的周丽英,正好在居委会“上班”。

去年,通过选举,她成为了万家星城社区居委会的成员,每个工作日,她都要上半天班。工作内容细小繁琐,居民的大小事情都可以找她,她却乐此不疲。

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是她挺自信,碰到说不出的词汇,她会写下来。这对69岁的人来说,并不容易。

周丽英也是老漂一员。

她是诸暨人,家里兄弟姐妹七个,她排行中间。别看她只有初中学历,但做事认真,敢闯敢干,年轻时是当地机械厂的技术能手,后来跟着老公开厂,从五金生意到袜厂再到浆纱厂都办过,规模最大的时候,手下的工人有40多人。

周丽英负责外面的采购和联络,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名副其实的“女强人”。

她的三个孩子,从小在厂里长大,看到了父母的辛苦。大女儿工作两年后,在杭州开了公司。周丽英关掉自己的厂,来帮女儿做管理。

五年前,她才算完全放下工作,回归家庭。“儿子女儿都不让我做了,那时候正好小孙子出生了,我就回来带孩子了。”

万家星城的房子是小儿子的,媳妇是杭州转塘人,挺好相处的,家里还有个阿姨。“烧饭、打扫卫生、照顾孩子,都是搭把手的事情,但就是累,以前在厂里多累都不觉得。”

习惯了走南闯北,一下子被家庭琐事困住,周丽英确实不适应。老伴喜欢读书看报,时间再长也乐在其中,活泼的周丽英却觉得自己被困住了。

“一出门也没人认识。我说的普通话也不标准。”

64岁的周丽英一下子有了孙子刚上幼儿园第一天的感觉:陌生、不安,还有孤单。

乡下走到哪里都是认识的人,随便进一家就可以聊天聊半天,可是这里不一样。

融入,当女强人周丽英变成老漂族周丽英的时候,同样是一道难题。

杭州话都说得很好了,

可她说“杭州再好哪有老家好”

可不能这么轻易认输。

周丽英开始抱着孙子下楼溜达。

“摇摇孩子”的过程中,她认识了不少同龄人。“有些聊几句,挺投缘的,我就主动加人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聚焦杭州老漂族那些为照顾孩子背井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