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诸暨1月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董碧水)日前,浙江省诸暨市浬浦镇白杜坞村一项预算为23万多元的道路硬化工程进行招标。与以往不同的是,参与投标的不是建筑企业,而是村里的5名工匠。他们依次摇取竞选号后,招标方又通过摇号方式确定中标人。最终,工匠周国普预中标。
周国普说,按照以前的规定,这样的村级工程只能由企业参与招投标,“可企业中标后,往往会转包给当地的施工人员,从中还要抽取至少10%的管理费”。
如今,这道门槛被打破。年5月,新修订的《诸暨市村级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规定》提出,对预算10万元以上万元以下、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的村级工程,可以通过工匠库方式进行发包,本村持有农村工匠结业证书的能工巧匠可直接承担。
经过前期调研和准备,浬浦镇在绍兴率先试点。“这样既节约了资金,又提高了施工效率。”浬浦镇白杜坞村村主任*国仁说,现在村集体资金可以节省10%左右,光是招投标费、管理费等,预算就可以降低10%左右。
为能工巧匠打开承接工程通道的是农村工匠结业证书。但要拿到这个证书,个人必须达到报名条件,报名后还要经过村里推荐,并参加镇里组织的统一培训。
按照《浬浦镇村级工程农村工匠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65周岁以下,并且有5年以上工程施工经历,未发生过严重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农村工匠,才具备报名资格。拖欠材料费和农民工工资多次引发信访矛盾的,以及村两委干部及其直系亲属均不得报名。
年12月初,周国普和其他9位村民参加了浬浦镇首期村级工程农村工匠培训,考试合格后拿到了农村工匠结业证书。
“这个证书既是参加村级工程招投标的入场券,也是工匠的紧箍咒。”浬浦镇副镇长何奇宝说,如果发现这名工匠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或者发生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行为,就会取消其招投标资格。
诸暨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章忠潮认为,浬浦镇工匠库发包,虽然只是微改革微创新,但开创了村级工程发包的新模式,“对于村里来说,降低了项目成本,提高的施工效率;从大的层面来看,也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