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苗丽娜共享联盟诸暨站刁卓璐通讯员杨佳娜
新长乐村文化礼堂里,主播朱朱(右)为珍珠饰品带货。
阳光照耀着湖水,随风飘摆的垂柳倒映在碧绿的湖面上,湖里的小鱼儿不时探出脑袋,荡起一圈圈涟漪……
这里是以珍珠产业为特色,有“中国珍珠第一村”之称的诸暨市山下湖镇新长乐村,全村80%以上的人员从事珍珠相关产业,覆盖养殖、加工、销售等。年,村民逐步入局电商、直播。目前,从事珍珠电商产业的村民有多家,年线上销售额达38亿元。今年,新长乐村被列入绍兴市第二批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名单。依托珍珠产业,该村正在打造“互联网+生态珍珠业+乡村旅游”产业链,努力从“中国珍珠第一村”进阶为“中国珍珠电商第一村”。
近日,我们跟着新长乐村党总支书记何立新,在村里体验珍珠从出水到“上云”的全过程。
划着小船查蚌
一拉网船就摇晃
走进新长乐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片景观湖和村体育公园,景观湖旁一排排小洋楼整齐统一,像是一处高档别墅区。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一大片景观湖曾经因为养珍珠而“黑脏臭”。“以前为了提高珍珠产量,缩短养殖周期,大家向塘里倾倒鸡鸭粪,蚌塘发黑发臭,查蚌的时候手伸到水里都会留下一层黑绿色的脏东西。”何立新说。年2月,诸暨出台“禁养令”,一场珍珠养殖污染大整治自此掀起。山下湖全镇珍珠养殖总面积从亩减至亩,且必须保证蚌塘出水为Ⅲ类水。
虽然养殖面积减了,但产品质量、附加值在提升,山下湖镇珍珠行业总产值不降反升。
走过村里公园的拱桥,我们看到一位头戴褐色鸭舌帽、身穿蓝色工作服的村民,正划着不锈钢渔船查蚌——就是查看河蚌的生长情况,如果发现死蚌就要立即捞出,以免影响水质和其他蚌的生长。他叫魏均水,今年68岁,从10多岁就开始养蚌,目前受雇于当地一家珍珠养殖企业。他说:“以前公司最多的时候有3万亩水塘,现在都退养了。现在养蚌虽然生长周期慢一些,但质量更好了。”
坐在船上,拉出养蚌的网查看,查蚌的活儿看似轻松。于是我们跟着老魏一起上阵。刚一坐上小船,船就开始剧烈摇晃,我们绷紧了身子,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阳光反射在水面上,明晃晃的让我们睁不开眼,天气很热,再加上紧张,不一会儿,我们的衣服就汗湿了。“这片塘大概60亩,从早上7点半到下午4点半,我每天都要拎网查蚌。现在天气热了,蚌容易晒死,所以要多检查几次。”说着,老魏拎网捞起一个蚌,指导我们根据蚌壳上的圈晕判断河蚌的“年龄”。由于控制不好重心,我们不敢将身体探出船体太多,只能远观。
待我们下船后,老魏又划到塘中心继续查蚌,没有我们拖累,他轻快了许多。只见他抓起养蚌的网,脚踩在船边,船体和水面的倾斜夹角几乎达到了45度。
养殖户在查蚌。
直播开蚌取珠
开个蚌手都麻了
珍珠养殖污染大整治后的新长乐村,不断探索新的出路。“是退养倒逼大家做直播。比起传统养殖,直播效益更高。”何立新说。
驱车数分钟,我们来到离新长乐村3.4公里、位于华东珠宝城旁边的诸暨蒂碧珠宝有限公司,见到了年轻的创业者、27岁的新长乐村村民何振钢。他是公司负责人之一,正在做开蚌取珠的直播。
“现在开的是冰糖小巴,一组10个蚌元,再来一组给你加开两个蚌!”面对着手机屏幕上的留言,何振钢一边拿着刀开蚌取珠,一边回复着。
直播间隙,我们上直播台体验开蚌,别看主播能轻松剖开,我们手生,需要非常使劲才能切开一条缝。
“一般从中午12点半开播到下午4点半,日均开个蚌,这些蚌都是村民养的、刚出水的新鲜货。其实开蚌到个就已经比较累了。”何振钢说,“不仅要动刀,还要不断地说话和网友互动,一天播下来,嗓子哑了,手也麻了。”
目前,像何振钢一样做直播的新长乐村村民有户。为了保证“中国珍珠第一村”的口碑,但凡有空,何立新总会走到村民家转转,一来可以监督是否有以次充好等不诚信行为,二来可以为货品质量有保证的村民吆喝几声。即使不上门,他也会通过手机